開口講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大學問。
剛過的週末,我在家庭醫學專科課程的課堂裡度過。這堂課,教我們如何溝通。班上將近80個行醫許久的醫生濟濟一堂,學習如何有效的溝通。這種教育和訓練,乍聽起來多此一舉,但它確確實實是家庭醫學專科訓練裡的課程綱要。
讓我來和大家分享一則真人真事。
有一對近中年的印裔夫婦,結婚多年但卻膝下無子,於是便尋求醫生的專業諮詢和服務。經過了問診和檢查,看診的華裔醫生吩咐這對夫婦在妻子經期的第13到第15天時要行房,這樣才會增加妻子的受孕率。
兩個月過後,印裔夫婦回來復診,到底還是沒有喜訊。醫生留意到為夫的臉露倦容,而且有點沮喪,妻子的表情就比較害羞含蓄的。在醫生的追問下,才知道這對夫婦誤解了醫生的指示。夫妻倆不是在妻子的經期的第13天到第15天行房,而是在過去的兩個月,每天都行房13至15次。
說這故事的是家庭醫學系裡的一位教授,是她早年行醫時的真人真事。事過多年,記憶猶新,這是因為一個簡單的醫療指示,礙於語言和溝通上的失誤,造成了一個專業的醫生,間接性的提供了不怎樣專業的醫療服務。
溝通的重要,眾所周知。通訊與溝通管道趨向多樣化的今天,有效的溝通卻可遇不可求。或許是生活的步驟變快了,也或許是人們的時間越來越不夠,於是很多的溝通在匆匆忙忙、隨隨便便的情況下進行。
最常見的是在醫院與診所的配藥處,配藥員將藥物交給病人或其家屬時,說得滾瓜爛熟的“一天吃四次,每次吃兩粒”,好像是為說而說,而忘了不同語言、有聽覺障碍及教育背景的病人的理解能力,而常常造成病人回到家里時“一天吃兩次,每次吃四粒”。
看看我們的政府和有關機構,很多訊息就是為了說而說,就是連惠民的政策也無法有效的傳達,就比如政府轉型計劃、經濟轉型計劃,好像都是一大堆只有專家學者才看懂的報告,許許多多的福利援助和貸款計劃都面對了溝通不良的窘境。
再看看爭執中的同善醫院的水炮和催淚彈事件,這到底是那門溝通方式?簡直就是剪不斷、理還亂,讓衛生部長解釋得滿額汗水,解釋的幾乎流淚。
誰都會說話。差別是說得好不好,說得對不對,說得合不合時宜。
人說上一代的從政者“話到唇邊留半句”,當代的從政者“話到唇邊多幾句”。後308,政局風起雲湧,大家聲嘶力竭的拼命講話,但卻沒有達到溝通的作用。
畢竟有很多人需要學習如何開口講話,當然,更有一些人應該學習如何閉口不講話。
1 条评论:
倒觉得沟通的机会多了,通不通则不知,都有各自的诠释,是非难分,只要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是对,只要出自某一个人或政党就是对的,哪怕所说的话是无理,毫无依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