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

保護古跡,人人有責


走在檳城喬治市的街道,能深刻的感覺到檳城的古意盎然。若鳥瞰檳城整個景觀,映入眼簾的是由“戰前街屋”的屋瓦構成的一片灰紅,在古色古香中展現一種豐富多元的南洋建筑風格。

回顧檳州開埠到今天的歷史,不難發覺,檳城過去數百年以來的故事與發展足跡都烙印在這小島上。178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特開埠檳城,出任第一任總督,任期間鼓勵華人與其他移民進入檳城。在英殖民地期間,1826年成為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海峽殖民地、1946年的馬來亞聯邦和1948年的馬來亞聯合邦。加上早期為孫中山及中國同盟會和革命黨在東南亞的根據地。這一切,造就了今天的多元化的檳城。

人說,凡走過必留下足跡。因為如此,今天的檳城不乏富有19世紀英殖民地色彩的街道。多元化的古式建筑,包括了英印式、印度馬來式、早期店屋式、新古典式等等,目不暇給。統計數字顯示,檳城擁有不少過2千多個古跡建筑物。這比擁有濃厚殖民色彩的馬六甲還來得多。著名的古跡有:康沃利斯古堡、市政廳大廈、聖喬治教堂、檳城博物館、龍山堂邱公司、觀音亭、魯班古廟、張弼士故居等等。

無奈,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經濟的轉型、產業的易手、對古跡保護的不專業甚至無知,導致了無數擁有珍貴文化與歷史價值的古跡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業主翻修、增建與改造時,把珍貴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弄得不倫不類,甚至面目全非。

然而,這也不能全歸咎于業主,尤其是在當地生活了數代的“老檳城”。不富裕的他們,對維持和保護自己有歷史價值的祖屋畢竟是一個不小的經濟負擔,往往顯得有心無力。說到底,文化遺產與古跡是屬于全民,甚至全人類的。于是,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從各方面協調和協助有關業主保護和維修這些古跡。

檳城古跡的特色在于它不是有如展示給游客觀看和欣賞的“恐龍活標本”,而是有居民生活在其中的濃厚文化氣息和生命活力。難能可貴和錦上添花的是在這古跡建筑的周圍,有無數的老檳城在默默的從事著富有濃厚的文化與傳統的維生工作。其中包括了,手制傳統燈籠、手制木屐、雕刻牌匾、紙糊手藝、手制銀器等等的“夕陽手藝”。

今年77日,檳州政府和積極關懷文化遺產與古跡的非政府組織,在經過了12年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努力,終於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委員會,將喬治市及馬六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可以說是一項值得歡喜的榮耀和認同。

旅游業是檳州的第二收入來源。申遺的成功除了能提高人民對保護古跡和文化遺產的醒覺和熱情,更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尤其,當喬治市登上世界文化遺產的版圖時,將會迎來蜂擁而至的全世界愛好古跡和歷史的游客。這可是為有心發展旅游業的州政府打通了第一道的向全世界宣傳之門。接下來的旅游業的發展和成績就有看州政府的造詣了。

希望州政府能和州內數位古跡保護的權威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讓這些古跡愛好者的專業配合州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誠意和決心,為檳州的古跡、為人類和文化遺產盡“歷史交代給我們的責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能在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古跡城市里成長。

保護古跡,人人有責

2 条评论:

匿名 说...

不只槟岛,威省也有很多超过半个世纪以上的古迹、老屋,应该现在就做初步保留,不要等到要被毁了,才来当英雄捍卫。

熱血火狗 @ FireDog 说...

嗯!保護古跡並非容易的事!發展藍圖要和古跡區配合,交通設施要考慮到古跡區的停留點,古跡區四周的商業活動規劃等等,這都是頭痛的問題。因為,在保護古跡和商業利益之中要取得平衡,是乎兩者不能並存,必有一方需要犧牲。
這個,要考驗我們的新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