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底隧道會不會帶來好處?這問題和建國際會展中心(sPICE)會不會帶來好處一樣。
建光大會不會帶來好處?建敦林蒼祐醫生大道會不會帶來好處?建檳城大橋會不會帶來好處?建檳城第二大橋會不會帶來好處?其實,這些問題都是一樣,一樣的難以說個明白。
每項發展都會帶來好處,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壞處。問題只是,好處是否比壞處多,但這又無法取得一個準確度量。
目前,國家的繁榮可以用國內生產值(GDP)來衡量,基設的發展是造成直接影響的因素。不過,發展需要付出代價,比如更繁忙的交通,更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有些人追求活力城市,有些人響往回歸大自然;有些人希望更多大道好讓他可以駕法拉利飛馳,有些人渴望50公里長的腳車道讓他享受徐徐和風。
不過,我們正邁向發展的方向,建設似乎才是“需求”,大自然環境和腳車道則變成了“享受”。我們不斷求追求“基本設施”,樓建了再建,土填了再填,沒完沒了,永遠覺得距離“基本”還很遠。
現在,請嘗試回答上述的問題,是不是覺得右左為難?
今日要介紹兩個關健詞的縮寫,即“TIA”和“EIA”。“TIA”是 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交通評估),“EIA”是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環境評估)。
政府要進行任何發展之前,都需進行這兩項評估。比如,若進行國際會展中心計劃,會不會對當地交通帶來影響?讓發展商填土會不會對環境帶來影響?
在國際會展中心計劃中,計劃在“TIA”進行前已經被敲定,更甚的是,它沒有經過檳島市政局會議通過。現在,海底隧道計劃來了。
檳州交通委員會正辛辛苦苦擬定檳州交通大藍圖,貓首長卻突然宣佈海底隧道計劃、繞道、替代道路等計劃,看來大藍圖是需跟據首長的心情和喜好進行修訂了。
州政府不惜撥出土地來與發展商交換這些發展計劃,而且方式是讓發展商填土。第二個問題出現了,有沒有先進行“EIA”?
檳州交通委員會已有一個正確的方針,即“移動人,而不是移動車輛”。很多專家認為再建道路、加寬路面,也永遠不足以應該迅速增加的車輛。
非政府組織代表關心檳島海岸的發展,他們說,以目前所知的計劃,丹絨道光至峇都茅的海岸都會被填土,當然是發展成高檔區,高消費區。
迅速發展看來很有活力,但檳城人又會活在怎樣的環境中?發展這回事還是需詳細規劃,不急於表現,慢慢來,比如18年的穩健發展,不然兩岸雖三通,換回來的卻是一個“不符合需求,也沒得享受”的檳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