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三隻小豬

不想生孩子的學弟,卻出奇地擔憂馬來西亞人的下一代。他認為目前的多媒體喂食性教育和環境,將抹煞一般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
 
比如說,在一間精明課室中,一名教師正向35個小學生講述《三隻小豬的故事》。教師啟動多媒體黑板,就是目前很多精明課室在使用的點觸式熒幕,她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森林…森林里住著三隻小豬……”熒幕上播出一個森林的畫面,三隻可愛的動畫小豬出場。
 
學弟認為,這種教學法會導致那35名小學生看到森林和小豬,而不是想像,而且學生們的森林和小豬會因此同一個模樣。
 
我不清楚精明課室的教材和教學方式是否如學弟所擔心的一樣,也不敢斷定這麼教法就真的會抹煞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不過,科技的普及帶來生活便利,或許在教育上,這種便利卻會帶來負面影響。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聰明,有人認為是因為營養較充足的關係,有些父母認為是現代的奶粉好料。我倒認為是孩子接受資訊的機會提高,更重要的是居住和經濟環境上的改善,讓孩子可獲得更長的學習時間,更大的發揮空間。
 
不過,我個人認為充足的資源供給,會讓現代的孩子相比以前的孩子有依賴性,在思維上和行為上都缺獨立性。
 
社會的發展邁向追求速度。以前的健美先生靠吃雞蛋蛋白健肌肉,現在市場推出液態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讓健美先生的身體不需分解蛋白,直接接受氨基酸就可以快速築起胸肌。
 
資訊和知識也一樣,邁向簡化、直接性,再通過家里的大型電子熒幕、手上的中型平板電腦熒幕、口袋中的小型手機熒幕,讓孩子在一天中不斷接受資訊的“轟炸”。
 
孩子因此可快速獲得大量、多樣化的資訊和知識,我們會說這樣的孩子真聰明。懂得廣好過不懂,但懂得深入更重要。要懂得深入,就需要放下速度來思考,慢慢消化、分析和判斷所接收回來的資訊和知識。
 
雖然一些政治人物常高喊要栽培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創意的下一代,但實際上我們的教育是否真的在邁向這個目標?
 
通過教育制度來加強國民團結是好事,但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科技來輔助教學是好事,但不該成為一種美好的假象。課本里講個故事:“有三個好朋友,他們是阿里、小明和慕都……”不見得就能團結各族人民。
 
不知從哪里讀過一段說,大意是馬騎得太久,會忘了如何走路;書讀得太多,會忘了如何思考。政治人物也一樣,說太多話,會忘了如何做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森林,森林里住著三隻可愛的小豬……你腦海里的森林,是怎樣的呢?你心目的小豬,又是怎樣的呢?

剛出爐的《教育大藍圖》有提到教育的其中一個宗旨是栽培有獨立思考的下一代,你覺得這個宗旨會達到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