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

別只會批評

正月初一的金兔年才過沒幾天,前美國駐馬大使約翰馬洛特在華爾街雜誌寫了一篇名為《大馬種族主義的代價》的文章,迫不及待的給首相納吉包個“大紅包”了。

這位在1995年至1998年出任美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的約翰馬洛特,據說卸任後依舊“關心”馬來西亞,總是沒有忘記批評馬來西亞。其實,有批評是好的。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些話都是我們老前輩給我們留下來的教誨。

那一個社會沒有問題?那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沒有面對嚴峻的挑戰?像馬來西亞,經過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政治海嘯後的衝擊,還沒有真正通過民主選舉而取得民意基礎出任首相的納吉,正在積極的推動政府、經濟和國家關鍵績效指標等等的轉型計劃,前後還沒到兩年的時間,無可否認的已經看到了初步的成績。

然而,不曉得是居於甚麼原因或居心,約翰馬洛特寫了一篇千多個字的文章,猛烈的批評了納吉的政府。當然,在網絡上,那些仇視國陣的國民就樂得不得了。給一個外國人沒甚麼建設性的公開叫罵了一頓還沾沾自喜。

看了這位前美國駐馬大使的文章,我在琢磨這位離開馬來西亞十多年了的位高權重(至少曾經是)的美國人,為甚麼在批評馬來西亞的文章只局限在批評而看不到積極和有效的處理方案?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近期讀到的李敖的《陽痿美國》。李敖在652頁的《陽痿美國》一書里,像法醫般的解剖了美國從建國以來到今天的全部44任總統。李敖引經據典、翻盡檔案,以客觀的數據和事實來揭開這個世人認為偉大的世界強國、懷有正義並且維護世界和平的軍事強國、最民主並且最有人權的國家的面具。

就連像林肯這樣公認受到尊重和崇拜的偉人,李敖也花了14頁的篇幅來數落他。至於後期具有爭論性的美國總統如小布斯,李敖更是用了接近50頁來數這位前美國總統的不是和美國的虛偽。

書中提及,說到和平,李敖說:自從東歐共產黨政權瓦解後,美國實際上沒有停止過軍事行動。1989年入侵巴拿馬、1990年至1991發動海灣戰爭、1992年至1993年對索馬利亞進行軍事干涉、1995年對波黑進行軍事干涉、1998年至1999年對海灣地區發動空襲、1999年空襲科索沃和南聯盟、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然後是2003年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

說到如何用輿論來影響和“佔領“他國,李敖在書中也提到,美國的新聞署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編制1萬1千人,擁有200多個新聞中心,分佈在100多個國家,用30多種語言出版約80種雜誌和60種週刊與半月刊報紙,全球發行量逾3千萬份。新聞署每年用60多種語言向國外播放1千700多次專題電視廣播,有2千個電視台在90多個國家轉播。這些只是官方的。至於非官方的,那效果就更非凡了。

其實,美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當然,約翰馬洛特的言論不一定代表美國,但是身為國民的我們,有必要看清批評我國的外國者的誠意和道德立場。

我們固然不應該故步自封和把問題掃入地毯底下,但若是屬於公開和高格調對某政權的批評,如果少掉了建設性的元素,那就不得不讓人質疑他的動機和目的了。

2 条评论:

Unknown 说...

我的想法刚刚好相反,他的批评都是一针见血,虽然并没提供任何处理方案,但已经足够用来提点现在的联邦政府。

Fair仔 说...

国内政党的批评,必须要同时建议替代方案。 不然就是放空炮。
可别国学者评论人并没有义务这样做。 弱点和弊病已经指出来了,愿不愿意改正还是要看当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