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財之外,最令華社看重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華社關心的問題,因此中文媒體也非常的關注這個課題,而馬青也來開腔。
由於這些大學擁有錄取學生的自主權,因此高等教育部並不會過問。高教部長莫哈末卡立被記者問到此事時表示自己並不清楚,但部長非常清楚的是“有90%華裔申請者被錄取”。
部長提出了兩個可能性,包括:
(一) 要看華裔申請者的總人數是多少。意思是說,工大和國大錄取的華裔生下降,可能是因為華裔的申請者少。
(二) 華裔申請者選擇特定的大學。比如說如果大部分的華裔申請者選擇馬大和理大,而又被錄取,這將導致工大和國大錄取的華裔生就變少了。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想像的另一個可能性是,越來越多華裔生選擇報讀私立學院,導致申請本地大學的華裔生減少了。
這些猜想都非常合理,但畢竟只是“可能性”,我們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和數據。不過,部長大人可以得到,可以回答記者的問題、可以向迷惑的華社交待。
有人提出看法,說巫裔精英唸完中學後就被送入瑪拉工藝大學、被送出國深造;剩下來的就被分配到各管道繼續升學,包括大學預備班(Matrikulasi);多數華裔若不是父母有錢讓他們讀私立大專或出國,就需讀中六,除非幸運被錄取到各大學就讀預備班。
有人提出看法,中六比大學預備班難考,大學預備班的4.0滿分積分,根本不能用來與大馬高級學校文憑(STPM)的4A滿分相比。這一切,在沒有確實的數據下,都只能說是“個人看法”又或者是“主觀推想”。
為何我國的教育制度,要把進入大學前的預備班分成中六和大學預備班兩種制度?老實說,我只能想到“扶弱政策”,當然這只是我的“主觀推想”。
扶弱政策並沒有錯,但又有人提出看法,說我國政府的扶弱政策已培養出了“拐杖文化”。當然,又因為沒有數據支撐,一說出來就會被反駁成“主觀推想”。
2008年8月,瑪拉工藝大學拒絕開放10%學額給非土著,瑪拉大學生展現了激烈的反應,他們遊行抗議,強調馬來主權及馬來特權。
如今的巫裔,還是落後及貧窮的一群嗎?
如果說大學預備班制度是扶弱政策,那政府也應該扶弱到底,各大學應該嚴格培訓大學生,更嚴格的強制把不合格的大學生留在大學內苦讀多幾年。
至少這樣的扶弱政策不會生產出未來讓各領域老板頭痛、拒聘的員工,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