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和現有的教育系統有問題嗎?多年來,在我國政府使用的各種教育系統下,都栽培出一定數量的人才和專業人士。要醫生有醫生,要律師有律師,要工程師有工程師……也有口才一流的政治人物。
不過,這也不能代表我國的教育系統沒有問題,因為這些成功人士或許是靠自己的天資和努力,畢竟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需注重的是大多數人,而不是一小部分的異數。
那麼,我國受教育人士的“總平均”到底是多少呢?這就要與其他國家比一比了。現今是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與其他國家競爭,國家的競爭能力可以有很多,人力資源的素質是重要的一環。
之前教育發展藍圖初步報告出爐,其中一項內容指我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的能力,在74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名,得分低於國際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數。
我國有60%學生的數學能力未達最低要求,在閱讀和科學方面,分別44%和43%學生的表現沒有達標。我們比新加坡、南韓、日本和香港的得分至少低過100分(每38分代表一年的教育)。簡單來說,一名15歲大馬學生比一名15歲日本學生少了3年的教育。
問題出在哪里?是不是因為我們拿來教三年級小學生的內容,日本學生在一年級就學了?還是教材其實一樣,只不過我們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上了三年課,卻還停留在一年級的程度中?
我不是教育專家,無法評論怎樣的系統才有效普及性提高我國學生的平均水準。但身為一名父親,我認為家長們至少需要關心、督促孩子的學業。
國家的教育方向,依據國家所需要的人力資源而定。有人說我國教育偏向“左腦教育”,即數理科,情況的確是這樣,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項目,多數與這些領域有關。換句話說,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畢業後的就業機會。
一名學生要到了幾歲,才會知道自己未來要從事甚麼工作?相信多數學生都不會明確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即使他們知道,也要先考慮就業機會因素。
說實在的,要如何栽培出有創意的學生、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似乎還離我們很遠,因為我們的學生連閱讀、數學和科學,都輸給鄰國了。
教育發展藍圖是甚麼也好,或許對政治人物來說才會有“意義”,但對一般家長來說其重要性並不會擺在第一位。對家長來說,重要的是找出孩子課業成績不佳的原因,再尋找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關心孩子的學業,讓孩子認真求學。
很多自稱關心教育的家長和公眾,可以針對教育大藍圖召開3、5次的記者會,發出3、5次的文告,但卻沒有真正的花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教育就和慈善一個模樣,那就是得從自己家裡做起。這次的教育發展藍圖,強調了家長在孩子的學校教育的角色和參與的重要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