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我們進步了嗎?

上個星期,和10多年沒見面的大學講師聚首。這得感謝科技,因為互聯網的便利,我和講師在面子書(Facebook)聯繫上了。

我畢業離開醫學院時,這位兒科專科的講師才30多歲。一個轉眼,已經擢升為教授的他,也快要退休了。師生見面,免不了細說當年。話匣子一打開,天南地北的談到餐館接近打烊。

這陣子,有幸和數位我當年求學的講師聚首閒聊。言談間,我總會不由自主的表露出自己對老師教誨的感激。那個年頭,很多同學有些因為某個老師的不放棄、某個老師的一句話,而改變了人生際遇。

那一年的我們,大都在物質上還相對貧乏的年代成長。我唸大學時,電腦還不盛行,手提電話更是離我們還很遙遠。很多同學幾乎都沒有在中小學時期,過著那種學校放學後便得趕補習的生活。那幾乎是和今天的學生完全不一樣和無法想像的生活經歷。

我在醫學系的那個年代,每年的華裔生大約只占了全體醫學生的10巴仙左右。教授說,在近期華裔生的人數已經有30巴仙了。在巴仙率的總人數都提高的今天,醫學生可以說是處在多產的時代。在大專生“生產”數字提高的同時,我們不免要問,整體教育的素質是否也跟隨著社會和科學的進步而有所提升?

教授又說,這些年來,普遍上大學學術水准滑落。除此之外,大學生的學習心態和思維,也不比以前的學生來得積極、獨立和能刻苦。這一切,很大的關系是源至於國人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准的改善,使到新生代大都在比較好的物質生活環境裡成長。自然的,成長的過程裡邊少了一定程度的磨練和考驗。

言語間,教授無不感概。他說,現在的大學生,人際關系和溝通都出現了問題。很多新生代,都面對與人溝通的障礙,尤其是面對面的溝通。新生代,大都花很多的時間面對電腦。很多時候的溝通和交流都用互聯網裡的電郵、Facebook 、MSN 與Skype 等等。這一類型的溝通,都是不需要開口,並且缺少了肢體語言的。

生活水准一直在提高,學生的政府考試成績在數據上逐年進步,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教育出了更多的品學兼優、整體素質更好的下一代?
首相納吉正全力以赴的推行政府改型計劃(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裡所強調的教育領域,其中一個重點便是設定更明確的學習課程讓學生有更高的成就,讓我們的教育水准和國際社會接軌,讓我們的教育能和國家未來的需求搭配得上。

在面對充滿著挑戰的國際社會和人生裡,教育除了為國家培育人力資源來應付市場的需求,更應該注重學生們的心智和人格塑造。唯有這樣,國家的建設和繁榮,才能真正的稱得上文明和進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