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

歷史



先說一點歷史 

檳州第二任首席部長敦林蒼祐醫生在1968年率領民主聯合黨加入了新成立的民政黨,1969年在大選勝出後,以反對黨身份執政檳州。1972年,民政黨與聯盟(巫統)組織檳州聯合政府。1974年,敦林蒼佑醫生率領民政黨連同其他政黨,成立了國陣。

後來,就是檳城人所熟悉的檳州工業發展事跡。貧窮率和失業率逐漸下降,當時的州政府推出廉價屋計劃,要讓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隨著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也被轉移到檳州人民手上。

另一方面,檳島因其地理優勢和歷史背景,成為旅遊勝地,旅遊業成為檳州第二台經濟引擎。當年州政府在小販營業執照申請上的寬鬆,一方面顧及低下層人民的收入,也將檳城打造成今日的小販美食天堂。

為什麼我要談起這些歷史?因為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政府的策略和方向如何影響一個州屬的發展。或許當年身在其中的檳城人,難以察覺改革正進行,在生活上難免會埋怨政府;不過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當我們以宏觀的角度看待這一些過去時,才會了解美好的一面。

繼續談歷史。

1990年,丹斯里許子根博士擔任檳州第三任首席部長。檳州的工業持續發展,中小型企業和外國廠商不斷增加,當年州政府的方向是把製造業轉變成研發樞紐,擴大知識型人力資源。許子根力挽摩多羅拉留檳,卻被行動黨扭曲為拿米換蕃薯;幸好最終摩多羅拉留下,如今的行動黨政府在推行科學理事會時,才享受到這廠商的支持。

在旅遊發展方面,檳城在1990年至2008年期間,也漸漸轉型;除了打下醫藥旅遊發展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喬治市列為世界遺產,進一步推動檳城的旅遊業。

檳州的兩台經濟引擎,原本正邁向再轉變的大方向。林蒼祐領導的州政府打下了硬性的基礎,許子根領導的州政府則站在巨人肩上,把檳州帶往人文發展方向,讓檳城工業和旅遊發展轉型,跟上全球趨勢運轉 

再轉變,原本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情,而且是經深思熟慮的策略,但無奈在308大選時被對手娛樂化,多數選民的情緒高漲,隨口號政黨起舞。

政治海嘯之後,州政府換了,但之前的策略生效。第一,喬治市成功入遺,檳州旅遊業突飛猛進;第二,檳州的投資額漸漸增加,攀上122億令吉高峰。

行動黨政府這五年來坐享其成,為了守住政權而將功勞歸於自己,踩低前朝政府。行動黨享受的,只不過是再轉變的基礎,基礎打下了,需有進一步的策略。

行動黨政府站在再轉變的基礎上,但糟了,他們只會高喊空洞的國際城市口號。在沒有經濟發展策略之下,環保、清潔、分錢就成了他們的主要政績,繼續罵國陣成為他們守住政權的主要策略。

檳城往後要如何發展?

檳州國陣早較開始在各報上透露了端倪,服務業是接下來的主軸。檳州國陣更高前透露過服務業的重要性後,就看到檳州首長林冠英跟著說:州政府今年不放眼投資額第一,而會發展服務業。

行動黨可以繼續演講罵國陣,你也可以繼續購票支持入場尋樂,不過切記回神,你的未來需要實際的策略,而不是有押韻的口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