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離我進入醫學院也快有20年了。在小鎮成長,然后進入到一所設立在郊外的國內醫學院,人生的前25年幾乎都在樸實的、濃濃的鄉土味中渡過。醫學系的課程,有一科便是得下鄉親身體驗和學習的社會醫學(community medicine)。因為得下鄉、有機會接觸貧窮的病人和其家屬,親眼目睹他們的生活環境的簡陋,很多醫學生都被這一幕幕的“苦”激勵和啟發。
畢業后,我回到檳城。也很巧妙的先后有機會在縣醫院和西南區縣衛生局的大小診療所行醫。前來求醫的絕大多數都是家境相對貧苦的病人。那個時候,醫務人員是嚴重的缺少。于是,工作時間是頗長和累人的。因為學醫時期那段難忘的親身體驗和經歷,再繁重的醫務工作還是歡喜和感恩的完成。
然而,20年后的今天,醫學和社會進步了。經濟的模式也改變了。醫藥服務搖身變成了一門引進外匯、刺激國內市場的經濟來源。大約10年前,我國開始了醫藥旅游的這門服務。數據顯示,在2007年全馬有多達320千余名的醫藥游客,并且直接開銷的醫藥費高達2.2億零吉。從中若每民醫藥游客多花費1千零吉的額外開銷,醫藥旅游為國家賺取的外匯,單單在2007年便多達近6億零吉。如果依照經濟貨幣周轉模型(economic money cycle model)8-13倍的收入,醫藥旅游則為國家帶來了大約50-80億零吉的龐大收入。
由于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私人醫院也多了。政府每年極力栽培的專科醫生,因為待遇和工作環境等因素,都相繼的離開政府醫院。于是,政府醫院似乎永遠都因醫生短缺而無法提供更快速、全面和更高素質的醫療服務。私人醫院昂貴的醫藥費則讓絕大多數貧窮的病人和家屬止步。
貧窮和疾病有著惡性循環的關系。如何去破這個魔咒,還真的考驗政府的能力和決心。想到單單從醫藥旅游的收入、農業和天然資源豐富的我國,政府有義務和責任繼續為人民提供負擔得起而又高素質的醫療服務。近期因政府對藥物包裝的硬性規定使到藥物價格暴漲3-5倍、立法規定醫療服務的再次注冊和硬體設備的要求、可能因為醫生和配藥任務的分家(各司其職)、在草擬中的國民保健計劃,都勢必對病人的經濟負擔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經濟不景加上醫藥費的暴漲,勢必對病人有雪上加霜的感覺和壓力。政府應該更體恤和諒解病苦的人民,往后所有政策的制定應該鎖定在提升醫藥服務水平的當兒,又不加重人民的負擔。這是一個民選的政府應該有的父母心。
16 条评论:
如果从政的,都把人民当成自己的儿女来看待,这个国家会是多麽的强大。
但这毕竟是卡通片里才能看到的情节。
从政的,掌权的,有父母心吗?
恭喜專欄開張,讀者有福啦!!
整容醫生比你們有父母心。
没看到那个有父母心.
王八倒有一堆.
小霓子,
想請問涂醫生在哪份報紙有專欄。
什么筆名?
天天刊載嗎?
Sam
其中一個問題的根源在於, 今天選讀醫學院的學子抱着的是甚麼樣的心態? 光宗耀祖? 賺更多錢?
還有政府認不認同一個大眾化的醫療服務網是國家的基本設施, 用高薪替中央醫院留住好醫生和買好設備必須是國民支出的主要開支? 而不是花錢送人上太空?
那其实涂医生认不认同医疗私营化?还有如果私营化应该如何管理?
我希望听听身为医生的政治工作者的看法。谢谢
uncle boo:
若是你当首相,我想申请一份在4楼的工来打。看看能不能多点父母心。
小霓子:
报馆赏脸。还请多多指教。
kinkyskiny:
那当然。尤其是变形整容的外科医生。
向日葵阿伯:
有些比王八还不如。
Sam:
在光明日报。每星期三见报。
Botak:
你一针见血。钱,咱们的国家不比别人少。问题就出在有没有好好的应用。
有那个政治家会有父母心呢?
即使有,经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没有。。
云之站
http://joannechong.com
愚公移山君的医者父母心,值得钦佩。
但愿执掌政权者,人人都有如此心态,苦难的老百姓有幸矣。
在东马的落后地方,连最基本的医药服务也没有,五十年的国阵政府做了些什么?他们有父母心吗?
国阵是孩子心,将政府(父母)的钱花完,才算光宗耀祖.
那天才和当医生的好友聊起,知道国立医院的医互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没记错的话,在之前,国立医院的医生晚上oncall才有25令吉津贴,也是医生的蔡细历当上卫生部长后,才增加到一百多块。但比起很多专业人士,尤其是与私立医院,的确有很大的距离。
再加上病人太多,又或者长期看到生老病死而产生的麻木,有父母心的也可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說到根本,還是要回到錢的問題。
馬來西亞的公家醫療系統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便宜的,如果要說到“物有所值”,那么我們的醫療系統大可以拍胸膛說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
在沒有私人醫藥保險,又沒有國民保險的情況之下,能夠得到相當于免付費,又相當先進的心臟病治療,或是惡性腫瘤治療的國家,除開馬來西亞,恐怕還找不到另一個國家。
乍看之下,這是很誘人的。但是這其實也是公家醫療系統的最大問題。
資源總是有限,雖然很多人覺得政府對醫療的撥款太少,只占了GDP 大約 3%,但是即使撥款再增加,很快的還是會捉襟見肘。
這二十年來醫藥和手術程序的進步,加上高齡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讓醫藥市場成為有利可圖的一筆大生意。制藥這十年來已經成為了資本主義市場最賺錢的金母雞,新藥的價錢日漸離譜,新”發現“的疾病也隨著藥物的增加不斷的在發掘中,媒體上也充斥著一大堆所謂的保健資訊,其實是在鼓吹現代人覺得自己不健康,讓醫療市場無限膨脹。
今天行醫,會發現很多時候是大眾覺得自己有病要求檢驗掃描藥物,找不到不正常的病灶時就要求吃保健品,因為被灌輸預防勝于治療。
這一切的趨勢,可以預告著無論政府投入多少資源,終究還是不夠應付需求。
現在我們公家醫療系統的模式是沒有制衡的模式,只要醫師許可,你可以做幾百個血液檢驗,可以做各式各樣的掃描,可以要求不三不四的傷風感冒肌肉痛的藥丸藥膏。反正又不是從自己口袋里掏錢,也沒有人要冒著被病人上報投訴的風險,多數醫師總是大筆一揮,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就這樣,納稅人的錢就入了藥廠高科技公司的口袋。
真正有嚴重病痛的病患,譬如惡性腫瘤,有些政府醫院也提供免費治療。就拿某些惡性淋巴癌,一個療程現在私人市場的價格大約是一萬,總共八個療程。政府醫院提供免費藥物,只是象徵是征收登記費和一些驗血掃描費用,平均一個療程是馬幣一百左右,還可以要求折扣。造血干細胞移植私人市場費用大約是十萬,政府醫院是馬幣五百,也可以要求折扣。心臟繞道手術、肝臟移植、腎臟移植等等大抵也如此。
譬如說,一個在私人界自己開業的醫師患上淋巴癌,來政府醫院治療因為費用便宜。他開業了幾十年,八萬馬幣應該負擔得起,但是既然公家醫院給予免費治療,他身為高收入群體也交了那么多稅,當然有一萬個理由享受免費醫療。
問題是資源總是有限,個別醫院買藥的撥款通常第三季就開始不夠,這時候如果來一個務農的窮農民,可能醫院沒有藥物,那么他要不自己買,要不就等死。
我們現在的模式看起來好,但是這么一個坐吃山空的模式,就像毫無限制砍伐一樣,總會有山窮水盡的一天,到時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如何控制醫藥成本,有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已大致最大的效益,如何改革馬來西亞的醫療體系,是一片大文章啊。
zeqin:
這是一個得長篇大論才能說清的課題。
基本上,我的認知是民選政府得將醫藥服務視為一項為人民提供的福利。
私不私營化醫藥服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里頭的細節和操作方式是否能“在提升醫藥服務水平的當兒,又不加重人民的負擔”。
樓下的血大夫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和經驗,我們可以參考。
Joanne:
變好三年,變壞三天。
jiubo:
校長,我見過有父母心的官,只是人數不多。是時候讓我們用選票提倡優質政治。
lexus:
你樓下的血大夫在東馬懸壺濟世過,或許他能評論。
keykok:
好一個光宗耀祖!
ky_sky:
近幾年,政府醫院的醫生的待遇是改善了不少。
血大夫:
你的留言太精彩了。
我該把它貼出來和大家分享。
想不到談到政府體制引出的漣漪還可真多。
新開張, 送上E牌匾﹕賀涂仲儀醫生專欄開張﹕門庭若市
yaya賀
另﹕我曾去表哥服務的砂拉越小鎮參觀﹕硬體設備非常齊全,沒有說政府不照顧東馬的醫療設施,可是醫生都不願派去哪裡服務。
所以回到學醫的,你們基於什麼心態從醫呢﹖
发表评论